close

新宿有料      ◎黃光男 圖◎書卷


1

好久沒來東京了。有點陌生又有些熟悉,其中包括了自然景物與人情冷暖。

從機場到新宿的高速路兩旁,除了處處蔭綠外,就是嶄新高樓矗立其間,與二十年前的舊城貌,是不可同日而語的。

跨過擁擠的街巷,仰望矗立雲端的大廈,新宿的市政府建築群,有點兒紐約的影子,除了比繪製還精準的建築體外,一絲不茍的工程品質,想必是日本人吹毛求疵的習性使然,要不然地處關東地震帶區,如何能確保建築物的安全,進而追求人性化的藝術造景。

隨著人潮搭電梯直上觀景台,近五十層的高樓上,沿著透明窗口,遠眺東京全市,只覺得樓高風勁,除了偶飛眼前的白雲外,看看高低不等的樓房,布置雅致的公園森林,便明白為何建築開發的同時,必然要保留綠地的需要,除了可以調節空氣外,更是大眾喘息的窗口,包括生理的呼吸及心理的舒暢。

況且公園綠地規格,似乎也能為某些特殊的人物立碑建廟,是提供文化觀光與資訊的好地方,好比明治神宮就在新宿附近的綠地林蔭上,是個有氣勢又清幽的朝聖地,遊客在這個庭院上,悠然有個思索的機會,歷史、人文與當下,尋覓一項「生之態」的價值。

參觀景物,不如體驗文化現象的流動。從高樓底層走進地下街,看著湧泉般從地鐵出口處攢出的人群,如螻蟻般在地洞穿梭,真不知是為生存、或為理想?算了,還是想點實際的,看看不同的社會,有何不同的人生際遇。

到地下街想選購麵包或冷麵什麼的,店員打量我們二人的食量,便道只能當天用完,意思是說,買了不吃完,隔日將不宜食用。這是道德的問題,也是誠信的商譽。再試幾家,依然,必也在售出前,說明清楚。這項舉動,使我陷入了對商譽的另類看法。

日本商圈是何時養成童叟無欺的習慣的呢?是大化革新呢?還是明治維新的教育措施?可能都遙遠了,也不必再行尋究,倒是把環境整理的清潔有序,已然是日常習慣,例如開車前必先有幾分鐘拭擦車體的時間,所以街車如新,當然包括計程車內的椅墊,這種觸動文明的機靈的現象,令人好生敬佩。

至於街道秩序,除了行道樹有專門修整外,在炎熱的六月,行人是綠蔭蔭人夏日長,鳥雀群棲枝頭亂的自然風景,都市風情並不因為街上車水馬龍的喧囂,而與自然景物隔絕,依然是和風習習,雲彩高掛。也因未見廣告牌障眼,或違章建築蔽天,好個自我淬勵的國度,倡行法治的修為。每次到日本,就不預期地受到視訊的影響,而陷入一種莫名的比較情緒,原因在於「日本能,我們為何不能」的沉思。無關政治、經濟,卻有關文化衛生與生活品質的追求,同樣處於歷史陳述、自然環境的適應,一種精神的內聚,在日本是單純而具信心的,在台灣則有不定性的解釋, 好比書道或禪道,究竟是涵養心志,還是誇張獨特。

或許到了日本,可以是「入道場而隨喜」,參訪觀景、努力提昇悟道,期待「則修行之念勃興」的情境上。我張望四周,看看是否斑竹半簾,或黃梁一夢的真切,亦能在知己知彼路途上,有個起碼的交待。

2

從地鐵湧上來的人潮,除了紊亂中開步朝向目地的急切外,步履是搖晃的,跨躍爭前,說不上有何優雅的姿容,卻仍保持通暢的舒暢感。

之所以沒有突兀的人影,而且秩序井然,莫非不僅是人性的教養,也是外在形式的自修,好比穿著上的講究,色彩的調配,會影響人的氣色。所以日本人都很在意衣著與行頭的搭配。其中強調五彩六色的融合,在色相、明度與彩度交互彰顯中,調節視覺焦點的投射處,使每個人的性格突顯明亮。

人的社會,乃是群體智慧選擇中開啟的明燈,好比「月有意而入窗,雲無心而出岫」的人情集韻,任誰都知道秋高則氣爽,雲閒則天真。當人與人之間都在「順眼」的環境布置要求屬於喜愛的對象,至少是可以接受的美景時,日本社會的心思是細膩而有效的。

小處看,如個人裝扮或生活所需,即便是便當的菜色,或是陶碗的選擇,連桌巾的鋪陳,都一體成系統地被應用著。大處著眼如街樹街燈,或街角的小花圃,修剪整潔如新,使停棲在高樹的斑鳩,或烏鴉亦頻頻飛衝在行人道上尋食,這種景況合譜著溝渠水流聲,自然適性,誰又會想到此時正身處新宿的鬧區呢?色彩調和,不溫不燥,不寒不縮,卻有股溫馨的感應,深入人心的是溫暖貼心,又能顯現人我共感,藹然可親的優閒,真是美妙極了。

如此的造景造境美感,日本也應用在產品的設計,不論是生活需要,或居家造舍、穿著衣飾、提物配件,巧藝自然;連街著機械造形,也導入藝術創意範圍,如汽車或重機械,其機能運作,勁道之美,在於安全色澤上加入了力學原理,總讓人思之再三。

這種精益求精、厚德載物的巧思,豈非是全民的共識、日本意識抒發的目標。但凝聚此一美感社會的力量,該是教育者的苦心經營,百年樹人的成果。

3

說到教育,是邁進文明社會的途徑。一個國家的人民,必須要受良好的教育,才能有富民強國的機會。

但教育要有目標、有方法、有愛心,才能有具體的行動。教育的種種是使個人變換氣質的方法,當然目的是善的,也是無止境的追求卓越,所以中庸學說者才有大學之道是止於至善的見解。積極存善是我們的目標,奮勵向上是價值的標的。

到日本來,已陷入一種無形的比較情緒,又開始批判該是而不是的現場。舉如日本秩序井然守則,是遵守規律的堅持,凡事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的原則內化為法律時,國民必然謹守這些律則,不論是衣食住行,都列入自律的道德修養中。換言之,不得超越法律的約束,這樣的結果,可以張眼看看廣告牌的機能效應,它不會過亂、過大,卻能配合視覺適度的要求,使東京市容具雍容華貴的氣度,比之東亞地區大都會的街道,明亮而大方。而高聳大廈建築之美,亦與巴黎、紐約的建體相當,既健康又浪漫的美感油然而生。

日本國際化甚早,舉凡國際間最進步、最優秀的事物必定傾力學習,不論千年前向中國學習,近代向英、德、法學習,或百年來的美國文化等等,都可以在日本社會窺其奧祕。然而,日本人兢兢業業追求卓越,並非單一的模仿或學習,而是集其精英,造就優勢,所以不論物質建設,或精神文化,都有超凡的成就。

或許日本有志之士,前仆後繼,對於強國富民教育不遺餘力。有人默默奉獻,有人不計得失,全心為大和民族盡心力,或許這是抱負、這是爭氣,事實上這是人的生存價值。

人為一口氣而活,也為生命價值而活。活著就是希望,而希望又在價值的肯定。日本人在大和民族的尊嚴下,有過爭功諉過的歷史,也經歷內憂外患的威脅,但武士道精神,表明了他們的志節,及櫻花怒放飄揚現實的熱情。這是日本人的性格,也是他們的靈魂,是教育、自習的結果,更明確地嵌鑲出他們閃亮的光芒。但其原生處,是來自東方儒、道、釋精神的聚集?還是西方實證的科學精神呢?

4

實際走訪兩所著名的藝術學府,分別是東京女子藝術大學、武藏野美術大學。前者已有百餘年校史,後者發展亦有八十餘年。兩所大學均是日本的藝術教育中心,也是促發日本美感生活的基地。

東京女子藝大,位處東京市與神奈川地方,除了研究所學生外,均為女性學生,校長是立石雅夫,也是著名的版畫家,而他的父親則是台北早年提倡版畫教育的立石鐵臣先生,對台灣的美術教育貢獻良多。在此不贅述學校規模大小,倒是在匆促的參訪中,從校園布置、教學設備,都可看到美學環境與人文素養。

外在形式的安置,可以顯現內容豐富的表現,日本風格是細膩、徹底在意的「面子」功夫,似乎是生命消長的滴答聲,卻又珍惜音節的流動。所以追求「為善者流芳百世」、「捨我利人可積德」的庭訓,由小而大、由近而遠。這所女子藝術大學著重在生活美學與藝術產品的創作上,因此務實又受社會的肯定,台灣阿嬤畫家──陳進的成就,也就是這所學校教育的成果。

另一所武藏野美術大學,亦具八十年歷史,台灣畫家在這所學校畢業的人士也不少,尤其戰後大批的留學生亦在此就學。前來這裡的外籍學生,以中國大陸人數最多,其次是韓國,包括北韓,台灣的留學生也不少,若不是有相當的校譽,負笈來此又豈為何。由於這所學府在純藝術的創作上,有國際水準的表現,加上日本精神的挹注,及東方美學要素傾力相注,除了吸引鄰國藝術學習者的喜愛外,也有不少歐美學生來此沾雨,其中日本畫的講究「師造化、師我心」的環境布置,使校園即花園,一花一葉、四時風情都可入畫,換言之,植木種花,除了美化環境外,都是素描寫生的最佳題材。

據引導參觀的理事長說,美術基礎是多媒體藝術創作的開始,千萬不要忽略寫實的基本功夫。另值得誇譽的是在校園內竟然有五萬多件日本民藝品的收藏,比一般博物館的收藏還豐富。理事長說,它作為美術品創作的資源,是個歷史與民俗結合的見證,亦是學生參考的資料。誠然言,羨慕之餘,我默默地沉思。

教育乃百年大業,非得在變與不變中拿捏得宜,才能使莘莘學子有依恃、信仰的不變價值,才能在時代變易中保持完善的學習目標。

人生苦短,但精神長存,日本的教育,似乎更貼近生活的本質,很真、很拼、也很堅持。在卓越的追求上,前仆後繼,為達到人類至高的理想,不計辛勞,往前衝去。我在兩所大學看到了上述的現象,不知能印證多少?

★本文轉載自
【自由時報/生活藝文/自由副刊◎新宿有料】

P.S:感謝郭小汪的推薦~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rica02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